去年 6 月 30 日,Shimano 终于发布了车友们念叨多年的 105 级别 Di2 电子变速。期初小编还以为会使用沿用 11 速时代的规格和造型,没想到一上来直接就 12 速走起,并共享了大多数新技术,如新的人体工学手变造型和手变与变速器间的无线连接等。
【资料图】
105 Di2 R7170 手变
手变直接使用了绝大部分 Dura-Ace 和 Ultegra 的技术,所以造型与二位老大哥基本上是一致的。由于无线单元的加入,手变的电池仓设置在了顶部,所以手变造型轮廓比上一代套件是有所加大的。上一代的液压电子手变做得那么小,确实很炫技,但很多人觉它太小了,纵向长度也比较短,握感与握持空间并不完美。虽然 12 速这代手变头看上没那么精致,但只要你不是手型非常小,一般都会觉得握感有很大进步。同时手变下方的空间十分充裕,轻松容纳三根手指。由于手变稍微变长,所以需要注意一下把立长度与弯把的前伸量设定。▲抓手变头摇车时的握感也更加优秀内撇的造型看起来有些诡异,但小编问过一些升级了 Shimano 12 速套件的人,绝大部分人都没有不适应的感觉,甚至感觉比之前任何一款蓝厂手变头都要舒适。内撇的手变头也十分适合施展这种 UCI 不让用的气动骑行姿势……前部按键比刹把凸出 1.5mm 的设定令按键更好辨认,特别是戴全指手套的时候。刚好在上个冬季,小编我还在使用 R8070 手变,这个改进的体验会非常明显,虽然并不太影响使用……另外,加大的内部按钮,让在下把时的变速操作更加方便快捷。按键手感方面,由于上一代手变的按键的手感已经足够硬朗清脆,所以新一代手变上就维持了这个设定。
按照惯例,105 级别手变的刹把自然是铝合金材质的,相比 R8170 手变,重了 30 克左右。刹把上缘手变本体部分改成了封闭腔体,相比老款,能减少很多 " 吃灰 " 的缝隙。由于手变使用了内撇造型,所以刹把的外撇幅度比上一代略微增加,好处是操控刹把更顺手,坏处自然就是摔车时刹把更容易损坏和刮花。
105 与 Ultegra 共享相同的手变胶套,相比上一代复杂的大面积菱形防滑纹路,这一代的防滑纹路简单了很多,更有科技感。小编感觉,新的手变胶套材质似乎比上一代柔软了一些,触感更加舒适。R7170 手变头对比两位老大哥,还是少了很多拓展功能。首先就是少了手变顶部的拓展按钮,和 6870 和 9070 时代的套路一模一样。但由于没有按钮,R7170 获得了更大的电池仓空间,使用两颗 CR1632 电池供电,续航直接翻倍!另外就是 R7170 手变头不能安装冲刺和爬坡卫星按钮。小编认为对于 105 Di2 的目标客户来说,少了这些拓展功能的问题并不大,本来就是些锦上添花的功能。
105 R7170 刹车
开箱时已经提到过,105 与 Ultegra 基本上是共享相同的夹器,只有表面处理与 Logo 不同。来令片标配带散热片的规格。由于测试套件里没有配碟片,所以继续沿用车上的前 160mm RT54、后 140,mm RT70,RT70 则刚好是配套 105 的碟片。在刹车方面,由于手变本体加长了,所以刹把间距也有所加大,将初始位置调到最里面正好可以满足小编的手型。手型较小的用户可能需要注意下弯把弯型的搭配。由于 R7170 手变没有搭载 SERVOWAVE ACTION 技术,所以刹车手感与 DA 和 UT 有一定差异。该差异就像 XTR M9100 与 M9120 的区别一样,R7170 刹车手感更顺滑,刹车输出曲线也更线性,但刹车初段的来令片移动速度不像 DA 和 UT 刹车那么迅速。刹车响应的差异会给人一种 105 刹车力不如 DA 和 UT 的错觉,但实际 105 也是可以轻松抱死轮组的,刹车力并没有区别。
在下坡时,过弯选线和速度比较极限的话,还是能体现出有无 SERVOWAVE ACTION 的差距;日常骑行的话,小编认为差距并不大。
另外 12 速时代套件的一大 BUFF 就是增加了 10% 的来令片间隙,别小看这 10%,有时这一点点距离就是蹭与不蹭的区别……
105 Di2 R7150 前拨
这次 105 Di2 套件可谓刀法精准,毕竟钱没花到位,不能什么都给你最新的。所以 Shimano 选择在前拨上拉开差距,直接给你配了个两代前的前拨造型。相比 R9250 和 R8150 前拨,R7150 前拨的块头还是十分大的,也不得不佩服 Shimano,两代就能把前拨做得又小又快。相比最新的前拨,R7150 巨大的电机模块还是增加了不少风阻,但主要还是视觉差异很大。毕竟是两代前的东西,换挡速度明显没有最新款的快。但是上下链效率和可靠性还是妥妥的,换挡相当精准。如果不是成套购买的话,当然你可以选择单独把前拨升级成 UT 的,这就完美了。又或者你是单盘党,完全不需要这个前拨,那么 105 Di2 对你来说就是性价比极高的套件。
105 Di2 R7150 后拨
有一说一,小编我觉得 R7150 后拨的造型设计还是很不错的,外摆臂的造型甚至比老大哥 UT 还要好看。我说蓝厂你是不是应该把它们俩的外摆臂换一换?整个电动模块都是直接从最新的 DA 和 UT 后拨那继承来的,把以前的 RS910 接线器直接整合到后拨上,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调整变速、更换变速模式以及观察电量和充电都是在后拨处完成。不过要吐槽下,小编之前一直以为行货套件充电线是跟后拨的,结果发现需要单独购买……
由于这代 105 套件只提供 34T 和 36T 的大飞轮,所以 R7150 后拨的导板长度非常长,都已经和当年的山地 SGS 后拨差不多了。本来 Shimano 的导板弹簧张力就偏弱,配上这个超大的导板,链条稳定性确实不太好。105 Di2 的用户们如果经常骑些颠簸比较厉害的道路,建议还是做好后下叉的保护。在变速方面,自然是非常快速精准的,连续变速的使用体验非常好。小编近期 105 和 DA 换着用,后拨变速的使用体验并没有区别。另外,可能是驱动电机的推力增加,又或者是波箱齿比的改变,小编隐约感觉 12 速 Di2 后拨的推力似乎比以前有所加大。可能是因为导板太长的缘故,前面在小盘、导板张力比较低时,大力摇车突然收脚的话,导板会向前弹一下,感觉比较怪异。
105 R7100 牙盘
在之前的开箱中已经为大家分析过,R7100 牙盘使用了传统的中空锻造工艺,而非引发了众多 " 谢谢你 Shimano" 事件的胶合曲柄。虽然重量不如 DA 和 UT,但 105 牙盘一直以来刚性都非常不错。拿三款牙盘来进行盲测的话,小编相信大部分人都踩不出区别。长久来说,R7100 牙盘的耐用性和可靠性可能还要优于两位老大哥。BBR60 绝对是市面上性价比最高的中轴之一,可靠耐用,关键才几十块……12 速时代,Shimano 的公路和山地使用同一款链条,由于测试套件没配链条,小编自行购买了一根性价比极高的 M6100 链条配上。自家链条搭配齿形设计,Shimano 牙盘的上链效率说第二的话,也没人敢说自己是第一了吧?R7100 先期只提供 50-34T 压缩盘,52-36T 半压缩盘还需要再等等。不过使用 105 套件的多为入门车友,50-34T 压缩盘对实力还不够强的新手来说,显然是更友好的选择。
105 R7100 飞轮
与牙盘一样,R7100 飞轮也只提供 11-34T 规格,但后续会增添一个 36T" 爬墙飞轮 "。考虑到搭配 50-34T 压缩盘,已经可以实现 1:1 的齿比搭配,已经足以应付绝大部分爬坡。由于结构和用料的差异,加上齿数很大,R7100 飞轮比 DA 和 UT 级别的要重不少。R7100 飞轮同样搭载 HTPERGLIDE+ 技术,编轮帝在《什么是 Hyperglide+?深入解析禧玛诺新一代飞轮的齿形设计》一文中详细讲解过 HTPERGLIDE+ 的齿形设计,大家可以通过这边文章来了解一下 Shimano 是如何通过 HTPERGLIDE+ 技术来实现变速效率的提升。正好小编平时也会骑一辆 R8070 的车,对比之下,其实小到大的换挡体验差别并不算大;但大到小的换挡速度确实更快一点,换挡冲击也更小,有种 " 手起拨落 " 的换挡感觉。105 Di2 R7170 套件在用户体验上,可以算是比较好的,但毕竟钱没花到位,重量上还是需要有所妥协。本来小编这个大聪明觉得自己的气动车不用前拨,用 105 Di2 套件是极好的,结果发现手变和后拨两件东西就重出来 100 多克,而且还没有绵密的小飞轮选项,最后还是选择装在了自己的通勤车上。总的来说,105 Di2 R7170 花了 DA 套件不到一半的钱,但也能获得 DA 套件 80% 的使用体验,确实性价比极高。在同级别来说,重量和使用体验还是领先于竞品的。如果近期想购买碟刹公路车的话,105 Di2 配置的值得优先考虑。
众所周知,碟刹时代机械液压手变头和电子液压手变头的使用体验完全是两回事,105 Di2 的出现可以给更多预算有限的车友,带来更好的碟刹公路车骑行体验。
责任编辑:Avalon